那一天,伊斯坦布尔重获自由——解放102周年纪念

据土耳其《每日晨报》10月11日消息,1918年11月13日,依据《蒙德罗斯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协约国舰队占领,伊斯坦布尔陷入长达4年10个月23天的占领之中。直到1923年10月6日,土耳其军队入城,宣告城市重获自由。这一天此后被定为“伊斯坦布尔解放日”。

战争结束后,协约国以停战为名占领伊斯坦布尔,舰队驶入海达尔帕夏港。1920年3月16日,占领正式开始。凯末尔抵达海达尔帕夏火车站,见敌舰悬旗入港、少数族群欢呼,沉声说道:“他们会像来时那样离开。”

根据《穆丹亚停战协定》,穆斯塔法·凯末尔任命雷费特帕夏代表土耳其接收东色雷斯地区,并委任国防部秘书长塞拉赫丁·阿迪尔帕夏担任伊斯坦布尔司令。1923年10月19日,雷费特帕夏率国会卫队百人乘“居尔尼哈尔号”抵达伊斯坦布尔,随后阿迪尔帕夏率第81团进驻。然而,占领军并未立即撤离。

1923年7月24日,《洛桑条约》签署后,协约国部队于8月23日开始撤军。10月4日,最后一支部队在多尔玛巴赫切宫前向土耳其国旗敬礼后离开。10月6日,舒克吕·奈利帕夏率第三军正式进城,宣告占领结束,国土主权完全恢复。

马尔马拉大学历史学教授阿里·萨坦指出,《洛桑条约》同时签署了《协约国撤离土耳其领土的议定书与声明》,并在阿迪尔帕夏领导下成立“撤离与交接委员会”,监督占领军撤离。1923年8月5日,外长伊斯麦特帕夏从洛桑归国,与英国将军哈林顿、法国将军夏尔皮、意大利将军蒙贝利及阿迪尔帕夏等人举行会晤,协调撤军事宜。

萨坦指出,协约国指挥官哈林顿早已为撤离做准备。随着《洛桑条约》8月23日获国会批准,撤军进程全面启动。伊斯麦特帕夏随后致函法、英、意三国驻伊斯坦布尔特使,启动为期六周的撤离程序。

“安卡拉之所以迅速批准洛桑条约,正是为了结束伊斯坦布尔的占领。”萨坦说,“在土耳其军人与官员的努力下,撤军过程平稳顺利。”

10月4日协约军撤离,10月6日土军入城,结束自1918年11月13日以来的事实占领。萨坦总结道:“随着伊斯坦布尔的解放,祖国的领土完整得以彻底恢复。”

为纪念解放日,伊斯坦布尔省政府在塔克西姆共和国纪念碑前举行献花仪式。典礼由省长达武特·居尔、伊斯坦布尔市代理市长努里·阿斯兰及第一军司令巴赫提亚尔·埃尔萨伊出席。

居尔在致辞中强调,土耳其民族的独立精神从未消逝:“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始终向内外传递同一个信息——这个民族从未、也永远不会被奴役。纵使暂时承受苦难,千年不灭的独立意志终将再次闪耀。今天,在红旗飘扬、信仰自由的土地上,这份精神依然延续。我向为国牺牲的烈士致以敬意,祝愿我们的退伍军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