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引入人工智能护航:科技助力保护千年古迹与礼拜体验

据土耳其《每日晨报》消息,屹立15个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三次重建,如今融合了先进科技和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提升游客参观体验,也为保护其神圣和历史价值提供更强保障。

在伊斯坦布尔被征服后,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被改建为清真寺。1934年,经部长会议法令改作博物馆。86年后,2020年7月10日,总统令再次将其作为清真寺对外开放供礼拜。自重新启用以来,相关部门引入现代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在加强安全的同时保护历史结构。

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下属基金会总局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本地及国际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安全、舒适,并防止清真寺建筑遭受损害。

伊斯坦布尔基金会第一地区副主任莱文特·切廷介绍,目前约有300名工作人员在圣索菲亚大清真寺提供支持,包括安保、清洁人员及负责协调游客参观体验的工作人员。

切廷表示,自2020年1月15日起,清真寺实施了全面的游客管理计划,通过合理分流礼拜者与游客出入口,减少排队拥堵,并开放了画廊楼层供游客参观历史艺术品。

2024年1月15日,清真寺安装了多语言音频讲解系统,提供23种语言的导览服务,游客可使用自备耳机,通过手机收听关于马赛克、奥斯曼时期增建图书馆及宣礼讲坛等建筑细节的介绍,提升参观体验,同时保障礼拜环境安静有序。

切廷指出,游客普遍对这些改进表示满意,现场秩序更好、人流分散度更高。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清真寺现已采用人工智能辅助监控系统,配合新增摄像头实现实时预警。当有游客进入非开放区域时,系统会立即提醒安保人员,提高应对效率,减少对建筑本体的潜在风险。

目前,修复工程正在分阶段推进。切廷表示,团队已完成陵墓、庭院内奥斯曼时期的幼儿学堂和计时室的修复工作,并创建了清真寺的“数字孪生模型”,以便更科学地开展保护和监测工作。接下来,将重点解决主穹顶及侧穹顶的结构问题,同时推进与巴耶济德二世尖塔相关的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