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之声再现:修复后的迪夫里吉大清真寺重焕生机

据土耳其《每日晨报》消息,位于土耳其中部锡瓦斯省的迪夫里吉区的塞尔柱时期建筑——迪夫里吉大清真寺及其附属医院,以其在精神病治疗方面的重要历史吸引了众多关注。

特别设计的水池发出的流水声与建筑的声学设计相结合,再次回响,为患者带来治愈效果,同时在声学区域诵读的祷告也为游客带来了宁静。

这座大清真寺和医院由苏莱曼沙之子艾哈迈德沙及其妻子梅丽克·图兰·梅丽克于1228年在蒙古切克·贝里克时期建造,经过九年的修复后于今年5月重新对外开放供人们礼拜和参观。其建筑特色让游客惊叹不已,尤其是门和柱子,展示了来自阿赫拉特和第比利斯的工匠精湛的石雕工艺。

该建筑群由一座清真寺和一所医院组成,在伊斯兰世界中独树一帜。入口大门的建筑师和雕刻师阿赫拉特因其创新的图案设计和建筑才华而闻名,尤其是在朝向圣城麦加的门上设计的“天堂之门”,使他成为12至13世纪伊斯兰苏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迪夫里吉大清真寺于1985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尽管其成千上万的雕饰图案不对称,但从远处看却显得和谐对称,象征着宇宙的平衡。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装饰元素和协调设计使其跻身于世界著名建筑之列。

探险家埃夫利亚·切莱比曾参观并描述道:“在赞美中,舌头无言,笔杆折断”,并称其为“安纳托利亚的阿尔罕布拉宫”。这座独特的大清真寺和医院建筑群以其医院部分而闻名,专门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建筑中央设计有对称的水循环系统,营造出宁静而治愈的氛围。

在修复前多年未曾注水的部分,现已恢复其原貌。新启用的水池发出的流水声在静谧中回响,带来了宁静与治愈的效果。这个水循环系统曾用于帮助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平静下来,而医院中的大型艾万(伊斯兰建筑中的拱形大厅)则具备独特的声学特性,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不同的声音传递到病房中。医生检查室墙上的内外石雕也用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清真寺的宣礼员兼导游奈尔·阿扬表示:“医院的穹顶由四根主要柱子支撑;其中两根为八角形,另两根为圆形。这些柱子顶端装饰着库法体的真主和穆罕默德的名字。虽然医院是为所有患者设计的,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治疗精神和神经疾病。”

阿扬补充道:“在大多数国家,精神病患者常常遭到焚烧或锁链束缚,而我们的祖先却建造了一座医院来治疗他们。”

“艾万被用作舞台,其建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卓越的声学效果,而这一目标也成功达成。声音的低音和高音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完美调整。经过调整的声音,配合古兰经中的治愈经文和某些苏菲音乐,再加上水池中轻柔的水流声,为隔离房中的患者提供了治疗。”

“有趣的是,古兰经的声音、音乐和水流在各个房间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房间声音偏低音,有的则偏高音,这表明声音的分布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定。患者通过聆听这些声音找到了治愈之道。”

他还指出:“多年来,这个水池一直未能使用。我们的修复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将其重新启用。”

首席建筑师阿哈拉特·霍瑞姆·沙赫的名字刻在艾万的上部。据说在刻写自己名字时,他祈祷这座建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希望如果建筑倒塌,他的名字会首先掉落。阿扬解释道:“阿哈拉特·霍瑞姆·沙赫简单地在宏伟的艾万角落里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继续说道:“他希望,如果这座医院倒塌,让我的名字首先掉落。如果我创造的建筑注定在几个世纪后倒塌,那我的名字也就没有意义了。” 他为这项工作所做的简单祈祷是:‘主啊,让我卑微的作品见证末日审判的到来。’如今,像我们一样,已有13代人见证了这座建筑的存在。愿未来的世代珍惜这一杰作。”

参观清真寺的游客还可以体验其独特的声学效果,因为“赛拉”(穆斯林的祈祷)也在这里诵读。纳伊尔·阿扬在艾万的四角行走并诵读祈祷,为听众带来了美妙的享受。